Discussion on Image and Writing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

mop_evans_render

7539_10185344_1

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影像”与“写作”

时间:2015年9月12日19:00-21:00

地点:象铺

(上海市花园路128号运动LOFT创意基地五街区A座102室)

主办:色影无忌&瑞象馆

嘉宾:何伊宁 张涵露

主持:王欢

在对文字的考古中,我们可以回溯至美索不达米亚的那些“楔形文字”,从中发现写作最原始的意义也是便是对图像的破译,文本与图像之间似乎在最初的源头就有着暧昧交错的关系,显然,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回到当下,文本已经不仅是一种对图像的解释,它在不同的领域中完成着自己不同的使命,而在当下的影像艺术实践里,无论是艺术家结合文本进行创作还是评论家把作品转译为文本输出,文本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作品与观众”“作者与读者”间的必经之路。而在这条不可避免的道路上我们如何看待文本之于当代影像中的存在?本场讲座共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由何伊宁与张涵露分别从各自的教育背景与个体经验出发,以发言的形式进行陈述,谈及有关影像与写作的话题。       

(第一部分)

说到文本与影像之间纠葛不清的关系,张涵露将回顾这两者在艺术史中的重要交结,即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的观念艺术运动。爱德·如谢(Ed Ruscha)、芭芭拉·克鲁格(Barbara Kruger)、梅尔·伯克纳(Mel Bochner)等在摄影图像中引入文本和文字,作为观念主义先驱者的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发展的轨迹,也催化了后现代主义的降临——这与这些艺术家对摄影媒介的思考息息相关:可复制性、民主性、引索性(indexicality),以及在文化大环境中的意义。最后一项也便引出一个热度持续至今的议题:图像表现(representation),张涵露也将对此进行讨论和延伸。

何伊宁将以摄影史中摄影与文本、文字之间的互文关系作为切入点,介绍从摄影术发明至今摄影与写作发生碰撞的瞬间。讲座内容将包括早期摄影图片作为出版物中插图应用的范式;新闻和纪实摄影中传统地作家和摄影师的合作模式,以及当下这种合作方式的转变对影像传播的影响;摄影散文在当代艺术摄影中的实践,代表性人物包括埃德·范·德·埃尔斯肯(Ed van der Elsken),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森山大道与太宰治等等。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主持人现场抛出一些存在于影像与写作间的实际问题,并与两位嘉宾一同进行讨论。

在英国的“⽂化研究”与在美国的“视觉研究”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与差别?在写作(影像)中如何体现?分别来⾃英国和美国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两位嘉宾,各自从事着从事艺术评论与摄影史论研究工作,不同国家的教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架构。张涵露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现代艺术历史、理论与评论硕士专业,着迷于当代艺术的去中心化、去权力差潜能,近期的研究包括场所特定公共艺术、录像语言与“真理”传播(伪纪录)、危机理论等。而何伊宁则拥有英语专业学士学位以及新闻和纪实摄影的硕士学位,她对摄影的研究是从摄影史、文化研究、社会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理论所展开的,目前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变革中的英国社会纪实摄影”,“凝视中国:西方摄影的后殖民主义视角”,以及中西风景摄影对比研究等。

在讨论的尾声如有观众感兴趣可以发问,并参与到讨论中。通过本场的发言与讨论,将会使大家从更多元的角度来理解“影像”与“写作”间的关系。